作者/来源:新华社客户端 发表时间:2020-03-06 14:50:59
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不完全统计,截至2019年底,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规模为183.1GW,同比增长1.2%;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2.2GW,同比增长3.2%,整个储能产业处在稳步增长的轨道。
对于未来全球储能规模,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预测,到2030年,基准场景下,全球固定式储能电站容量将达到100-167GWh,理想场景下将达到181-421 GWh。“无论哪一种场景,应用于光伏电量时移的储能装机容量占比都是最大的,光储模式应该会成为储能未来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。”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俞振华说。
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数据,截至2019年底,我国已投运的、与光伏相配套的储能项目累积装机规模达到290.4MW,同比增长12%。其中,集中式光储主要是与“三北”地区的大型光伏电站相结合,占光储项目总规模的56%;分布式光储占比为44%,其中最多的是偏远地区储能,在分布式光储中占比达47%。
青海在2019年建立了共享储能这一创新模式,也推动了青海储能项目的发展。”据了解,相比传统的储能电站,共享储能模式投资主体灵活,它服务于多个存在弃风弃光问题的可再生能源场站,在弃风弃光时段存电,非弃风弃光时段给电网放电,然后和新能源场站业主进行收益分成。
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为分析指出,从现有应用来看,储能可以有效平抑光伏、风电的出力波动性,提升电能质量,通过实现抑峰填谷,减少弃风弃光,获得增发收益;在市场机制相对完善区域,还可以参与调峰调频,增加服务收入;另外还可以实现黑启动、无功调节、备用等多种服务,在紧急情况下作为电网的支撑点,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从新的领域应用来看,储能可以增强分布式发电电力交易的市场性,对于隔墙售电、虚拟电厂等项目的运行和实现盈利起到关键支撑作用。随着可再生能源并网比例的不断提高,储能应用由原来的“锦上添花”变成了“不可或缺”的关键技术,储能也因此将获得更大的需求、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多的政策支持。